中国晨报安徽讯(文/图 宋海明)“花团锦簇红黄绿,溪水汇成湖河流……”无论是春夏秋冬,当踏进皖西南大别山区太湖县城西乡,印入眼帘的是红的花海田园、黄的产业园区,绿的山川小镇。置身其境,脑海里顿时会闪现出:“”风景这边独好”的词句。这就是城西乡党委、政府以“农旅融合、园区兴乡、休闲小镇、绿色发展”四大战略换来的美好环境。
状元之乡 文化气息浓
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西乡,历史上文人辈出,先后走出了12名进士及一品大员,清道光九年(1829)殿试一甲一名状元李振钧(1794—1839)出生于城西乡。其先后授翰林院修撰、文渊阁校理、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、顺天乡试同考官。其许多著作留传至今。先辈人的勤奋好学,立志成才的励志故事激励着乡人后辈奋发图强,现如今,从该乡走出的各类人才纷纷在各行各业战线上奋斗着。
文化、教育、卫生关系民生的事项,该乡特别重视,为推进教育发展,乡里对树林、春光、界址三所小学教学楼进行新建,并对乡中心幼儿园及城西中学进行了校园改造,绿化美化亮化校园,使全乡校容校貌焕然一新。为使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,特投资4500万元新建城西卫生院,并新建维修5个标准化卫生室。
城西乡在文化建设方面,围绕”乡土”做文章,整合优势资源在全乡建起6座乡村文化大舞台,12处小型文化广场,6个农家书屋,配备图书5万余册,使乡村文化广场、农家书屋全覆盖,同时建立村史馆,展示村居发展历史、本乡红色革命历史、民间传统手工技艺、村规民约及风土民俗等内容,使之成为承载乡愁、构筑精神文明文化家园的新阵地。
因地制宜 打造乡村游
城西乡境内铁路、高速、国道、省道穿流,为使这些交通要道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,该乡在这些要道两旁合理位置种植上及具观赏价值的花草树木,使过往车辆行人眼前一亮,对城西乡留下了深刻印象。为打造全域旅游,将全乡各个风景点道路连成一条线,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,积极发展“田园经济”。紧挨105国道的玖玖花海,占地1550亩,内有月季、药材花植、花卉苗木,景点内设有月季花园、无花果园、荷花园、鸵鸟园、孔雀园、垂钓中心、景观风车、摄影基地吸引着四方游客。
辖区九井溪省级森林公园、滨河风光、龙潭谷、九井瀑布、”九井溪畔”民宿、响水崖石刻、龙门、祈雨两古景,方洲水库,、石船岭奇石,状元故居、状元牌坊、3星级农家乐、森林人家、方州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等景观及每年举办的“花海文化节”、“印象凉亭亲子文化节”,更是擦亮了城西乡的旅游名片,使慕名而来的游客留连忘返。
农牧养殖 拓宽致富路
城西乡因地制宜,以省级熙岸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,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,近年来,先后引进立华牧业、皖圆汇农、景湖农业等几家龙头企业,建成3000亩红心猕猴桃、油桃、黄白茶叶基地,改造果园3700亩,新建茶叶园860亩,立华种鸡孵化基地100亩。全乡发展养殖场123个全年出栏生猪23700余头,肉牛860余头、肉羊3560余头、家禽420万羽、禽蛋83吨,稻渔养殖面积达4581亩。新增蔺草-晚稻种植模式555亩,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5325亩。现有新型农业主体166家,省级示范合作社及省级家庭农场3个。
城西乡不断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子是越走越宽。该乡根据各村发展现状、区位条件、做优“一村一品”。谋划村级产业园建设;促使树林村搞起香菇种植,幸福村从事稻虾种养、大棚蔬菜,大龙村种植红心猕猴桃、界址村做强稻渔、稻虾等主导产业、凉亭村主打健康食品产业园。各村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和农户合作增收致富。全乡6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每年达300余万元。
招商引资 乡村经济兴
城西乡不断营造“全员抓招商”的良好氛围,坚持“走出去”“请进来”,近几年通过举办在外人才交流座谈会、招商引资项目对接洽谈会等形式,加强与沿海地区、重点产业及重点企业的对接交流,从多方面收集信息,多渠道对接企业,重点突出招大引强,提升“双招双引”见成效,全乡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落户企业32家,其中规上企业9家,现建有产业园区近千亩,内有保健食品、农产品加工、物流园、冷链、工艺品、纺织服装,孵化、智能制造业企业。
在扶持发展本土企业上,注重打造区域性公共品牌,积极开发本土农特产品销售,扶持电商等现代服务业,全乡年销售额超千万元的电商企业已有3家,全年电商销售额超过亿万元。
仅今年,该乡开展“双招双引”活动30余次,接待客商40余人,储备在谈线索11个,新签约亿元项目1个,承接亿元项目1个,总部经济1个。
免责声明:本报/网(平台)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,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,如转载,须注明“来源:中国晨报/晨报之声”;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,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,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,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,并采取相应措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