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蜀报 华界先驱报 手机端 数字报 人车核验 收藏 | 繁体 简体
搜索 热门关键词:货拉拉回应女    央视315    你好,李焕英    警方通报上海迪士尼    中央一号文件    冷空气南下
官网首页 散文 报告文学 电影文学 诗歌 小说 文坛资讯
张苏林·随笔散文《柏柳杂感》
来源:中国晨报 编辑:总编室 作者:张苏林 阅读:3156次 发布:2023-03-14   13:28
3156
四季苍苍坡上柏,冬夏简繁河堤柳,依依经年何所寄?翠柏替柳无绝期。柏与柳是关中道中最为常见的种树,只不过它们因“喜好”与“特性”而分布在不同的区域,让这里四季分明,川柔塬刚,烟火绵长。柳树喜水,它葳蕤在河道滩地;柏树耐旱,则主要守候在塬顶坡地。但凡生于斯长于斯的关中人,只要一提到柳,脑海里就会涌现出别样的情感,柳树它那柔软婆娑的形态,犹如少女青丝,飘逸变幻,让人柔情顿生,怜惜无限;而于苍柏,它却给人...

四季苍苍坡上柏,冬夏简繁河堤柳,依依经年何所寄?翠柏替柳无绝期。柏与柳是关中道中最为常见的种树,只不过它们因“喜好”与“特性”而分布在不同的区域,让这里四季分明,川柔塬刚,烟火绵长。柳树喜水,它葳蕤在河道滩地;柏树耐旱,则主要守候在塬顶坡地。

但凡生于斯长于斯的关中人,只要一提到柳,脑海里就会涌现出别样的情感,柳树它那柔软婆娑的形态,犹如少女青丝,飘逸变幻,让人柔情顿生,怜惜无限;而于苍柏,它却给人的感受是峨冠挺立,不枝不蔓,青色连年,风雨不改,尤其它那别具一格的幽涩脂香,更会令人心生敬意,肃然沉思。

渭河,“鸟鼠同穴山,渭水出焉”。它浩浩荡荡,从从容容,穿越了秦川八百里广袤黄土地,孕育了万物。千百年来,它无怨无悔,送走镐京,护佑长安,繁荣西安,并哺育了一代一代的秦川人,从而给华夏博大的文明留下了不朽篇章。尤其古诗词,它们更少不了柳,缺不了柏。其谐音借意里,“柳”与“留”把人情的缠绵不舍款款呈现,“柏”与“百”把无限的情思所念殷殷寄托。
桃红梨花落,陌头浅草青,淅沥清明雨,柏柳牵亲亲。岁月如梭,往事如烟,转眼青葱变花甲,常坐江岸听涛声。在这清明将近的时日,对过世亲人的缅怀是日胜一日,更不用说对健在者的季节变幻之牵挂,故土乡情之耿耿。父亲虽已离世七载,但每到清明,总感到有莫名的失落,隐隐的缺憾。到了如今这个年纪,新事难记,旧事常清,特别儿时的记忆,仿佛就发生在昨天。亲亲庇荫,敦敦教诲,如幻灯,似眼前,让自己不得不常常面向北方,遥想郿坞。在闲暇的思绪里,自然缺少不了对父亲坟头上那几颗柏树的遐想,真不知它们年轮新增,是否安好?

那年冬月的一日,自己在蓉访友,本是愉悦的心情,却莫名中生出几分烦躁。午饭刚过,短暂假寐,便突闻了父亲的病危。情急之下,不曾返雅,驾车直奔老家。心急路途遥,车快道不宽,心事盲视野,天黑危险生。在差一点追了大车的后尾之后,又恰好接到了弟弟行车要注意安全的提示。惊魂稍定,只好中途夜宿剑阁,稳定心神,以备赶路。次日,当鸡叫二遍,自己便起床洗漱,踏上继续北上的路程。虽是如此,但依旧仍未能赶在父亲撒手人寰之前,看一眼他的呼吸,听闻他的一声呼唤。
当车一到家,首先看到的便是匆忙的亲友与邻居,吵吵闹闹的喊叫与喧嚣。当侄儿把一根缠了剪纸的“柳棍”递过来的时候,自己不愿相信的猜想即刻被它证实。刹那间,悲从心来,泪随声下。
逝者无语,生者凄凄。在亲朋好友的吊唁中,“柳棍”竖迎横敬(拄棍迎领吊唁人,捧棍还礼吊唁人),把千年之礼无声诉说。华夏之礼,传统之仪,七天七夜,守灵点纸,洒酒焚香,跪拜叩头,一件件,一桩桩,把悲情与不舍寄托,直到父亲下葬封土,“柳棍”才离开了手,插在坟墓上,以示对他的不舍“留”与“念”。

“柳”住亲情,情思“柏”年。三年孝期后,弟弟用柏树替换了曾经手拄过的“柳棍”,让“柳”所借用的“留”变成了长久不变之“翠柏”。从此,“柏载万年”,思念不竭,祝福也不断。
泱泱九州,悠悠中华,儒道法墨,熠熠生辉。华夏的“柏柳文化”,它不仅仅局限在孝道传承,更是渗透并渲染在人情世故、情感交流、心意释放。其最能体现的便是文学作品之“天籁”,敞胸达意之精华,华夏瑰宝之经典——诗词曲赋。像什么“松柏霜逾翠,芝兰露更香”,像什么“松柏冒雪霜,秀色终不改”,像什么“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”,更有“此夜曲中闻折柳,何人不起故园情”,更不用说离别绝唱“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”……

柏翠柳柔春渐深,故园屋脊鹧鸪鸣;梦中犹闻亲人唤,闲暇静思是眉城。故乡,老家,已经迈入鲐背之年的母亲,您是否安康?已经黑发染霜的兄弟姐妹,你们是否人人安好?
父亲坟头上的柏树,你长年累月,默默地代替我固守着冻结了又散,散了又结的墓土;茔冢前的河柳,你坚守河堤,送走一场场暴雨洪流,让父亲的坟墓安然无虞。
清明近了,该回家了,好给父亲的坟头培几锨新土,使柏树常青;再折柳枝数条,编成花环,以表思念。
清明雨,离人泪,年复年,是心绪!
清明,华夏人的节日!清明,华夏人的文化!

免责声明:本报/网(平台)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中国晨报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/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,不代表中国晨报融媒体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,如转载,须注明“来源:中国晨报/晨报之声”;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中国晨报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,应及时向中国晨报书面反馈,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,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,并采取相应措施。
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
你的大名: 输验证码:
发表
全部评论
没有更多内容了...
相关推荐 换一换
阅读排行
文字链接 图片链接
主管:中国晨报报业集团    主办:中国晨报社    法律:四川坤弘律师事务所    投稿: zgcbbyjt@126.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信息许可注册证号:NO:3239849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新闻商务登记证号码:NO:74922585-000-03-23-8    国际刊号:ISSN2664-3367   电影报刊及物品管理处档号(5)in OFCA/F/NR 5/23R) 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 网络110报警    不良信息举报    中国互联网协会    12321垃圾举报